首页 >> 大全

李叔同出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

2022-08-07 大全 316 作者:考证青年

李叔同为什么出家

对于历史上的高僧,人们关注的是他们的佛修行,但对于弘一法师,人们更关注的是他出家的动机。破产理论、逃避理论、幻灭理论和政治挫折理论等等。事实上,这些解释只看到了表面的因素,背后的深层次因素,以及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。

弘一法师:儒家和尚

于大夫说,杭州有两种特产,一种是夏天的蚊子,一种是寺庙里的和尚。据于大夫在西湖边的观察,每隔五分钟,“就可以看到披着袈裟光头的佛童在众多现代女性中大步走来”。

蚊子很容易理解,但有多少寺庙?有人夸张地估计,民国时期杭州的寺庙有2000多座,而西湖就是一片寺庙丛林。

据说在南宋以前,西湖荒凉人烟稀少,却是僧人的福地。然后,香客来了,文人开始和僧人交朋友。然后,西湖就成了旅游胜地。

虽然寺庙已经消失了,但说到虎跑寺,人们还是隐约知道这是一座著名的寺庙。事实上,它是西湖边上的大寺庙之一。高僧很多,但能被常人记住的高僧只有两个:在此逝世的济公和在此出家的弘一法师。

佛事兴盛的杭州,有幸接受弘一的出家,但这个出家却引起了千古争议。弘毅为何舍弃荣华,弃妻之鞋,壮年出家出家?对此,人们提出了破产和逃离世界的理论。弘毅的学生冯子恺的理论、幻灭论、政治挫折论、“三层楼”论等等。

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什么出家?弘一法师出家真相

其实,破产、逃避、幻想破灭等原因只能看作是表面的影响因素,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的儒家身份。

“如果一个人认为下场是好的,那不是一个将军也会被砍头。”年幼的李伯父答应了,要积极进取,希望投身革命。他先跟随康良,1911年革命胜利时,他也欣喜若狂:“他的双手劈开老鼠。勇气,一寸金铸民权大脑。如果算上今生,你就是一个人,你的头脑就会很好。”

1911年,辛亥革命导致票号破产,李氏家族产业遭受两次致命打击,李氏百万资产化为乌有。在这种情况下,李叔同对1911年的革命依然没有丝毫怨恨,只是发泄了恢复山河的喜悦。

破产论和挫折论都认为,李叔同在家族企业危机后过着艰难的生活,同时又因为缺乏抵抗能力而逃进了空门。但实际上,他的经济状况并没有那么糟糕。

1917年,去日本学习音乐的刘志平经济拮据,向李叔同求助。这个时候李树桐基本靠工资过活,所以从105元的工资里拿出20元寄到日本。资助过程一直持续到刘志平完成学业回国。看得出来,薪水绰绰有余,生活也不吃紧。在刘志平看来,要不是知道老师有钱,他也不会求助。

其实,李叔同的出家,就在于他的儒家身份。他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,但现实是丑陋可鄙的。因此,在他的文化血液中激发了隐士的想法。

1911年辛亥革命后,军阀还在打仗,南北争吵更甚,不少文人受宠若惊。民国初年的气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。民主空虚,民生凋敝,列强犹在……

儒家文化有“行以藏匿”的原则。李叔同在后革命时期的幻灭中,遵循了这句古话,所谓“有道则显,无道则隐”。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是丑陋的,学者们看不透,但他们是坚定的理性主义者。因此,士大夫可以在革命潮流中大喊大叫,但一旦转向丑陋的政治运作,就会手足无措,感慨地说出“百废待兴”。这个时候,撤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眼中,藏就是靠佛、靠老。而李树桐首先选择了道家的隐居之道。因此,回国后经常研究宋明理理的儒家学者李叔同“忽然信奉道教,常常把道教的经书放在书桌上,把自己的房间锁起来,学道教”。

他学习道家不是为了好玩,而是为了真正的。他开始尝试禁食,希望通过“不吃人的烟火”实现身心的灵性化,从而回到老子所说的“婴儿”状态。事实上,他真的去了山里,禁食了20多天。据夏承尊回忆:“第一周,他逐渐减少食量到最后。第二周,除了水,他完全不吃东西了。从第三周开始,粥和汤逐渐增加到恒定数量。”三周后,他感觉自己重生了。

此时,他改名为李颖,勾起了怀旧的念头,回到了幼年。 “茅屋的椽子,老梅树,树下的隐秘”成为了这首诗的主题。

对道教文化的崇敬是他决定隐居的第一选择,而他最终选择的佛教与他的朋友圈有很大关系。可以说,杭州佛教的繁荣氛围,以及身边师友的影响,加速了李叔同的佛法步伐。

从清末到抗战前夕,浙江文化界的名人形成了两个圈子。第一圈以鲁迅为代表,还有秋瑾、徐锡麟、陶成章、蔡元培、张太炎等致力于革命、志向远大的人。他们是儒家中的革命者。第二圈,马义夫是精神领袖。其中有李树桐、夏北尊、景衡逸,还有冯子恺、刘志平,都是年轻一代。他们是儒家的隐士。

马一夫在五四运动前后隐居,在杭州地区传教。在现代学者眼中,马义夫是“新儒家”的典型代表。西方文化、佛教、道教都与儒家融为一体,成为新一代儒家的大师。

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什么出家?弘一法师出家真相

李叔同女扮男装

据冯子恺回忆,佛弟子李叔同响应了马一夫的倡议。对于年仅3岁的同龄人马一夫来说,李叔同视他为名师。他说马一夫是“生”认识“师父”的。

李叔同学佛后,常在虎跑寺等寺院逗留。他曾经在那里呆了半个多月。他觉得很开心,还和僧人一起吃蔬菜。 1917年下半年回到学校,他开始吃素。

冬天,他请来了很多经,如《楞严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大乘起信》等,还在房间供奉了一尊佛像,如地藏菩萨、观音菩萨等天天烧香。年假期间,他没有回家,而是在虎跑寺度过了一年。

1918年正月,他在虎跑寺拜一位老僧为师。农历二月初五,李叔同母亲忌日,他提前两天去虎跑,念诵《地藏经》三天,为母亲祈福。这个时候,他还在学校教书,但他已经决定出家了。于是,5月底,他提前参加了课程考试,赶回虎跑寺。

这一次,他开始穿和尚的衣服,准备来年刮胡子。夏承尊见他没有出家,却穿了和尚服,便道:“他既然住在庙里,穿着和尚,又不是马上出家,那也没意义,我们赶紧刮胡子吧。 。”李叔同终于在1918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日,剃了光头,脱发出家。

马一夫崇尚佛教,但他只是门外汉,用佛教来了解儒家。其实民国时期很多名人都有读经的习惯,但他们都不是和尚。

张太炎,人称张疯子,敢称光绪帝为“小丑”,读佛经,戏谑斗士鲁迅也读佛经,因为佛经能安神,避邪方便但若真要抛下妻儿,忍受寂寞,坚守古佛蓝光,他们是做不到的。因此,他们也有隐居的想法,但很难实现。

李叔不一样,除了身为儒者的内心痛苦之外,还有更多的理由让他放弃这个世界。

李叔同的父亲晚年拜佛,经常请僧人到他家念经拜佛。临死之际,还请高僧在病床前反复念诵《金钢经》。

在这种场合,他和同龄的侄子李圣章会假扮和尚,用床罩当僧袍,念佛。再大一点的时候,他甚至称自己为“大和尚”。

家里的刘婶婶经常教李叔同背诵《名人录》中的格言诗,如“一匹高昂的白马,值两千两金子。来不及了。”亲自请亲。一旦马死了,金子用尽了,亲人就像陌生人一样。荣耀的终结意味着悲伤,它从这个时候开始。因此,13岁的李叔同能写出“人生如西月,财如草霜”的诗句,充满佛意。从佛教的角度来看,他已经具备了入佛的“根”和法缘。

与他不同的是,鲁迅在童年时期也有过类似的经历。他曾拜僧人为师,取名为“长庚”。然而,他接触到的却是佛经中的业力,那些“复仇的鬼,比其他所有的鬼都更美丽,更强大”,所以他也扮演了马背上的“义鬼”。老奶奶和大妈给他讲的故事中,也有不少太平军等人排队的故事。

此外,母亲和他的日本妻子也在受苦。李叔同对母亲很孝顺,但对母亲有强烈的愧疚感。他的母亲24岁丧偶,44岁去世。他用羞辱和痛苦的妾生活换来了幸福的童年。李树桐因此不喜欢一夫多妻制。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济源街御家茶馆的一位小姐。他结婚的时候才18岁,整个婚姻都是母亲包办的。在日本期间,他娶了一个日本女人。他甚至没有给这个妻子留下名字。好人的名字有千夜、伏木、薰等。

因此,他很难面对酒泉麾下的母亲,面对异国的柔弱女子,他同样困难。道德感很强的李树桐默默忍受着自责带来的痛苦。最后,他出家了,出家了。 “女孩子爱世间是真的吗,真爱就要断绝爱恋痴情”,这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惯用手法。

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什么出家?弘一法师出家真相

因此,逃避现实和幻灭的某些方面是合理的。不过,他的逃跑是为了化解心中的道德煎熬,而他的幻灭则是对女王大事的幻灭。但他没有推卸责任,也没有说什么。他依然关注儿子的成长,从来不敢忘记母亲的教养。国难临头之际,和尚怒吼一声,发誓要“殉教”余民救国。

然而,尽管他是从儒家教条开始的,但他在佛教中成为了真正的佛教徒。谭思同说:“佛法的精妙极了,荒谬极了。”上至慈禧太后、恭亲王,下至深山贫女、市集商贩,佛教用来救死扶伤,祈福避祸,生子发财时,大慧大慧,和弘一法师一样,看到了佛法的深奥。正如章太炎所说:“佛理令上人不得不信,佛法令下人难逃。”

除了佛法的深奥,弘一法师对戒律也很感兴趣,他选择了戒律最严的戒律。这其中的原因,可能是他心中的那个疙瘩还没有完全解开。母亲、外国妻子、家庭事务,都很难安心。

他的警惕性令人震惊。以不杀生为例,他对生命的重视到了微妙的程度。据冯子凯回忆,当时他请弘毅大师到他家坐下。法师每次在藤椅上坐下,都要摇晃椅子。风子恺连连追问,师父答道:“椅子藤条之间可能有虫子,突然坐下压死,先摇晃它们,让它们逃走。”

练功时穿粗衣服,一日两餐,不吃菜心、冬笋、香菇,因为这些蔬菜比别的菜贵。夏承尊曾赠送一副进口白金水晶眼镜,送到泉州开元寺,卖了500元买米粒给僧人吃。

看着弘一法师出家,他首先开始在儒家的指导下寻求隐居生活。后来,佛教在儒家的资源中拓展了隐居之道,让他过上了完全苦涩的修行生活。其心,修其精神。幻灭、沮丧、失望都是幻觉。

李叔同不肯见妻,妻求见无果

三十七岁时,李伯父结缘佛陀。想了很久,他终于决定出家。他把多年来视为珍品的书籍、字画、折扇、金表送给朋友,一件衣服也没有留下。同事朋友纷纷劝他,他却不为所动。他带着几件普通的衣服和生活用品,头也不回地去了杭州虎跑寺。

离开后,他立即换上和尚的衣服,自己打扫屋子,用木板当床。他不允许任何人帮忙。而且他只吃素,甚至在白菜里加了些蘑菇,筷子也不会动。

为了避免家人的阻挠,他甚至没有提前和妻子沟通。直到他进了寺院,他的妻子才得知这个消息,去寺院寻找。然而,无论妻子在房门口怎么求饶,他都避而不见,妻子干脆跪在那里不走。看到这一幕,去的人都忍不住哭了,但李叔同只是让人转了一句话:“如果我死于虎疫,就不用再读了。”

虽然他出家了,但家人并没有忘记他,偶尔给家人写信。每当收到家里寄来的信,别人都会打开仔细阅读,叹息一声,李树桐却根本不看,让人在信封背面写上:“这个人已经走了,并且会以原包装退回。”又好了,只要不回来,凭什么要退钱?李伯伯道:“你既然出家了,就当你死了。备份它。”

为了避免被亲友打扰,他的禅房上写着四个字:“虽然还活着”,但将门外所有来访的脚步都挡住了,真是没心没肺。

冯子恺说,李叔同是一个“做自己该做的事”的人。无论是诗歌、音乐、绘画还是戏剧,他都认真到了极点。即便是修士,他也比其他人更果断、更彻底。或许正是因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此专注,断绝其他想法,他才能成为令人敬佩的弘一法师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。如果作者信息标注有误,请尽快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谢谢。

关于我们

最火推荐

小编推荐

联系我们

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备案号:桂ICP备2021009421号
Powered By Z-BlogPHP.
复制成功
微信号:
我知道了